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,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。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,与肺、脾、肾、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。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(如小腿前侧)时,有明显的凹陷。水肿是一个常见的病理过程,其积聚的体液来自血浆,其钠水肿与水的比例与血浆大致相同。习惯上,将过多的体液在体腔中积聚称为积水或积液,如胸腔积水、腹腔积水、心包积水等。
【水肿的原因】
人体水液的运行,有赖于气的推动,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,肺气的宣降通调,心气的推动,肾气的蒸化开合。这些脏腑功能正常,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,膀胱气化畅行,小便通利,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。反之,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,水湿浸渍,疮毒浸淫,饮食劳倦,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,三焦决渎失司,膀胱气化不利,体内水液潴留,泛滥肌肤,即可发为水肿。
1.风邪袭表
风(六淫之首,夹寒夹热,风寒或风热)邪外袭,内舍于肺,风水相搏,肺失宣降通调,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,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,以致风遏水阻,水液潴留体内,泛滥肌肤,发为水肿。
2.疮毒内犯
湿毒浸淫,内归肺脾(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)。痈疡疮毒生于肌肤,火热内功,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,脾伤不能升津,肺伤失于宣降,以致水液潴留体内,泛滥肌肤,发为水肿。《济生方·水肿》谓:“又有年少,血热生疮,变为肿满,烦渴,小便少,此为热肿。”
3.外感水湿
水湿浸溃,脾气受困脾喜燥而恶湿。久居湿地,或冒雨涉水,湿衣裹身时间过久,水湿之气内侵,可使脾为湿困,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,而失其运化之职,致水湿停聚不行,潴留体内泛滥肌肤,发为水肿。正如《医宗金鉴·水气病脉证》曰:“皮水,外无表证,内有水湿也”。
4.湿热内盛
三焦壅滞“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”湿热内侵,久羁不化;或湿郁化热,湿热内盛,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,三焦为之壅滞,水道不通,以致水液潴留体内,泛滥肌肤,发为水肿。
5.饮食不节
饮食失调,伤及脾胃;过食肥甘,嗜食辛辣,久则湿热中阻,损伤脾胃;生活饥馑,营养不足,脾气失养;或久病伤脾,脾失转输,水液代谢失常,水湿停聚,引起水液潴留体内,泛滥肌肤,而成水肿。如《景岳全书·肿胀》:“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,而忽然而通身浮肿,或小便不利,多以饮食失节,或湿热所致。”
6.禀赋不足,久病劳倦
先天禀赋薄弱,肾气亏虚,膀胱开合不利,气化失常,水泛肌肤,可发为水肿。肾气虚衰,气化失常“肾者水脏,主津液。”生育不节,房劳过度,或久病伤肾,以致肾气虚衰,不能化气行水,遂使膀胱气化失常,开合不利,引起水液潴留体内,泛滥肌肤,而成水肿。
这些引起水肿的原因有单一致病者,亦有兼杂而致病者,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。本病的病位在肺、脾、肾三脏,与心有密切关系。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,脾失转输,肾失开合,膀胱气化失常,导致体内水液潴留,泛滥肌肤。在发病机理上,肺、脾、肾三脏相互联系,相互影响。
水肿对身体有多种不利影响,其影响大小取决于水肿部位、程度、发生速度和持续时间,一般会引起这两个方面的障碍:
1、细胞营养障碍
组织间隙过量的液体积聚使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加大,氧与营养物质运输时间延长;水肿液的堆积还可压迫局部毛细血管,致使血流量减少,造成细胞营养障碍。水肿部位易发生组织损伤、溃疡而不易愈合
2、器官功能障碍
水肿可导致相应器官功能障碍,如胃肠粘膜水肿可影响消化吸收,肺水肿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,心包积水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,喉头水肿可致气道阻塞甚至窒息,脑水肿可致颅内压升高,甚至形成脑疝,危及生命。若生命重要器官部位急速发生的水肿危害较大,而缓慢发生的非要害部位水肿如肢体水肿对机体可无太大影响。
治疗水肿选择中医,治根更治本
重庆侨瑞国医馆治疗水肿通过不同症状用不同方法,实现一人一方,通常从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,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,以中药复方,调整体内环境,改善血管内皮功能,使心、脑、肾、血管得到保护。中医治疗根本原则以平衡阴阳、调整气血运行为主。中药的消肿作用提高近期疗效,又具有远期消肿利水作用。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气功、针灸、理疗、推拿等,这些治疗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消肿治疗作用。
章登芝医生有话说!发生水肿弄应吃无盐饮食,待肿势渐退后,逐步改为低盐,最后恢复普通饮食。忌食辛辣、烟酒等刺激性食物。若因营养障碍致肿者,不必过于强调忌盐,而应适量进食富于营养之蛋白质类饮食。
(1)玉米须茅根饮:玉米须、白茅根各50克,共煎汤,加适量白糖分次服用。适用于阳水。
(2)赤小豆鲤鱼汤:赤小豆60克,鲤鱼1条(去肠脏),生姜10克,共炖汤,不放盐,吃鱼饮汤。适用于阴水。
(3)黄芪瘦肉汤:黄芪60克,猪瘦肉适量,共煎汤,不放盐,吃肉饮汤。适用于阴水。
(4)红豆薏仁汤 红豆、薏仁和水 。做法:将红豆洗净泡水,大约半小时后红豆变软,捞出跟薏仁一起加水炖汤,煮至松软即可。
(5)速去水肿粥 鸡矢藤60克、薤白60克、太子参35克,赤小豆50克、白扁豆20克、大米100克。 做法:和大米一起煮粥,大火沸腾,小火煮一小时三十分钟。功效:通阳化湿、健脾补气、利水养胃。